○曾维惠
我的长篇小说《长腰山,十八锅》在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手捧样书,嗅着油墨的香,甚是欣慰与自豪。
之前就有朋友问过我:“你怎么想起写古法红糖的熬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一直心怀虔敬。我喜欢非遗文化元素,喜欢探寻它们的秘密,感受它们的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
“种甘蔗的老了,做红糖的也老了,手工红糖的手艺恐怕要失传了……”
从朋友何忠兰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的心为之一颤。那一刻,我萌生出一个念头:“我要以我的方式,让手工红糖这种老手艺留下来,为手工红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尽绵薄之力。”
能见到十八连环锅熬制古法红糖,我得感谢忠兰和老同学义春。在那个砍蔗熬糖的冬季里,我们一同驱车来到了忠兰的老家——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稿子坝登云村的长腰山,我看到了成片的甘蔗林,看到了堆成小山的甘蔗和蔗渣,看到了十八连环锅熬制古法红糖的壮观场景。那红通通的灶膛,那沸腾着的蔗汁,那翻滚着的糖浆……那熬糖人撇泡时的神情自若,那赶水时的不急不徐,那打砂时的优美韵律……那甘蔗,那红糖,那糖香,那牛尾灶,那十八连环锅,还有那种蔗人那熬糖人……都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在长腰山这片满是红糖香的土地上,我录了许多视频,拍了许多照片。当然,我并没有忘记吃甘蔗和红糖,我要把长腰丰收的喜悦吃进嘴里,带回家里,永远留在记忆里。
从长腰山回来,我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我陆续收集了许多资料,比如石蟆镇的风土人情、甘蔗的种植、古法红糖的熬制细节等,我把我在现场录的熬制红糖的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把当时的采访录音整理成了文字,细细研究。在拟大纲的时候,遇上不明白的地方,我便一次又一次地向忠兰和采永等请教,她们总是非常耐心地给我解答,遇上她们也不明白的地方,她们便把电话打回老家去问,感谢她们!
长篇小说《长腰山,十八锅》的写作虽一气呵成,但也经过了好几次修改才定稿。《长腰山,十八锅》分为七章:“开秤”“榨汁”“撇泡”“赶水”“摇瓢”“打砂”“倒模”,讲述了长腰山人在种甘蔗与熬红糖过程中的苦与乐,叙写了生长在长腰山的孩子们对十八锅熬制古法红糖的好奇心与热爱,叙写了“守艺人”老拐等对老手艺的坚守,叙写了来长腰山工作的干部以及来长腰山的创业者们一起拯救与传承十八锅熬制古法红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
在创作与修改的过程中,我多次被自己的故事感动。执着于古法红糖熬制的老拐爷爷、秦树爷爷,兢兢业业的糖匠,勤学好问的秦树、千帆、欣月、小雪,为传承古法红糖而努力的文老师和村干部小颜,还有那些来长腰山创业的人们……他们为古法红糖的传承所倾注的心血,他们为乡村振兴所流淌的汗水,都在字里行间打动着我。
幸运的是,《长腰山,十八锅》在首届“长江杯”中国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中获了奖,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和编辑老师的厚爱!我想,这部小说获奖,并非是我写得有多好,而是大家都从这部小说里看到了长腰山人勤劳善良、勇敢拼搏的品质,看到了长腰山人的坚守,看到了古法红糖的美好前景。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高洪波评价道:“这部作品题材独特,从甘蔗与榨糖的故事发展成一部生动可读的、现实主义精神突显的励志小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陈晖评价道:“作品以重庆江津长腰山为地域背景,聚集古法红糖制作工艺,亦将国家振兴乡村经济、扶贫攻坚行动作为主要表现内容,现实性强,传统文化意蕴浓厚,乡土气息浓郁。”
这部《长腰山,十八锅》,走了那么长的路,从长腰山走进我的字里行间,再到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走进编辑们的心间,又走回到长腰山来……那甘蔗的甜,那红糖的香,那辛勤的汗水与执着的情怀,在这一路上撒下了希望的种子。愿这希望的种子在众多的孩子们心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