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红军长征 家书 红色基因
○张春雨
当下,走过当年红军长征路的人已经不多了;10年间先后两次重走长征路的人少见;在重走长征路上以家书形式给孩子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人就更少了。享有“战士诗人”美誉的作家胡世宗,在35年前(1986年)第二次重走长征路,并把沿途经历和感受以24封书信写给孩子。大象出版社精心筹划,将这些红色家书汇集成一部书,借以传递红军故事,传播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这是一位父亲于35年前重走长征路,以家书形式写给孩子的红军故事。这些故事发生的时间,距离父亲写这些家书时已经整整过去半个世纪之久。该书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清晰勾画出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从云石山出发的起点,到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点,再到延安宝塔山——走向夺取全国胜利的新起点。
书中的故事或荡气回肠,或催人泪下,或促人警醒。作者写了红都瑞金,写了红井和列宁小学,还写了遵义的红军山。一条长长的红线,串连起众多红军故事。书中不仅有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还有翻越大雪山、跨越茫茫的大草原。不仅有六盘山上高峰,古镇吴起,还有陕北的窑洞。过雪山时,冻僵的遗体被埋在雪里。雪堆外露出一只手臂,手攥银元,这是红军战士刘如海最后一次交党费。每一个感人肺腑、感天动地的故事,都是一曲不朽的英雄赞歌,都是一份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都是一粒传播红色基因的种子。
《爸爸讲给孩子的红军故事》通过真实鲜活的故事揭示了“人民是江山,江山是人民”的真理。真正的革命者从来不缺乏革命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突出表现在,越是困难时期,他们对革命的信仰越执着、革命的意志越坚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该书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一,在丰富红军光荣传统教育上,具有现实抢救意义。其二,在传承长征精神形成发展上,具有史料的印证补充意义。其三,在缅怀先烈思想宣传上,具有广泛的社会教育意义。
有人问余秋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有何关系?”余先生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1975年胡世宗第一次重走长征路,1986年他第二次重走长征路。两次重走长征路,他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如果把该书放到更大的时空纬度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这是胡世宗用书信写出来的一部书,莫不如说这是胡世宗靠自己的双脚,先后两次在长征路上“走出来”的一部书。因此,读者才会觉得这些故事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胡世宗在两走长征路之后,其力作《沉马》《雪葬》,包括后期创作《长征——史诗》《延伸,我们的路》等作品,都与长征有着内在联系。他的许多成名作和代表作也都是这一时期围绕这一主题创作的。从这一视角出发,胡世宗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寻找长征故事、书写长征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称他是一位“红色作家”确实是恰如其分、名副其实。
胡世宗身上体现出当代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军人的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近十年来,胡世宗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龄之后仍然新作不断,仿佛又进入了人生创作新的高峰期。他两走长征路,实际是在不断探索和寻找自己生命与创作的依托点和支撑点。他把自己的思想和视野集中在长征路上,这使他在年富力强时就早早把自己的人生和创作与讴歌、传承革命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此后的他,便由一个不断探索的寻找者和继承者,变成了一个坚定不移、奋斗不息的创作者。现在,无疑是他创作的又一个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