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刘 墉(作家、画家) □采访人:邹春江 孟祥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实习记者)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刘墉跨界在绘画、写作、演讲、公益等多个领域,其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的散文书籍经常在华人界畅销。刘墉的个人经历很励志,虽然少年出身贫苦,但他在生活的困境中一次次崛起,不断攀上人生的高峰。最近出版的《人生便利店》是刘墉数十年的成长灵感整理而成。它们来自不同时期,也正因此,这些灵感有非常年轻的、浪漫的、跳跃的,也有老辣的、豁达的。《人生便利店》是一本实用的人生启示之书,也是一间24小时营业的人生便利店,为偶尔迷茫的读者提供各种即时性、急需性、小宗烦恼消除服务,全书包括生活区和工作区2个篇章,可以在个人养护、婚恋果脯、家庭百货、处事味素、思维盲盒、社交罐头、情绪五金、行动饮料8个货架中自选商品,都是“小包装”,不用长篇大论地去论述。刘墉希望读者可以有目的地去读,在里面尽量找到答案,也可以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去读,在当中发现广阔的世界。
□《人生便利店》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过去我们要去商场大批采购,或者到菜市场里,一次性买很多菜囤着。但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就是一个人生活,买一整棵包心菜,一整串香蕉,恐怕根本吃不完。可是到便利店,他可以只买一根香蕉,也可以只买半颗甚至四分之一颗包心菜。
《人生便利店》这本书,也想提供这样的便利。书里谈到的东西很多,每篇大概花一两分钟就能看完,看完了在脑里有个印象,再去看另外一篇,很可能有几篇组合会让你有所触动,于是有了新的启发。
□你一直很关注亲子教育、成长教育,你本人的成长经历对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么影响?
■9岁时,我的养父过世,我和养母相依为命,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13岁,家中失火,东西被烧光了,于是搭个草棚,变成了“最牛钉子户”。我经历了比较辛苦的岁月,经历了丧父之痛、丧家之痛。
到了16岁,家里搬到了另外一栋小楼。这栋小楼也有别的人家住在一起,我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到了大学三年级,我们又被迫搬到了违章建筑区,就在铁道旁边,非常脏乱,于是我又经历了一段贫穷的生活。
人生70余载,从东方到西方,从青涩到老成,我经历了很多。在这当中,观察到许多人和事,我的教育理念也都是在当中触发的。我儿子出生在违章建筑区,女儿出生在比较富裕的环境,那时我已经 40岁了,又在西方大学教书,所以在教育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至于现在教孙子孙女,这是隔代教养,我也有我的原则。譬如,在台北的家里我是最老的一个,我还没有上桌,小孩子如果要先吃,要先问“爷爷,我们能不能先吃”,否则的话,他们要等我。他们吃完饭想离开桌子,也必须要问“我能不能够先离开”。有许多规矩,我依然坚持,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我觉得教育不是死板的,有要坚持的,也有随时需要调整的。
□对于保持乐观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
■一个人乐观,有天生的,也有后天养成的。
我成长过程中遭遇过相当大的挫折,但如果不“逆来顺受”,又怎么面对呢?所以有一句很有名的话——痛苦就没有时间流泪了。我曾经在我的作品里面讲,一个拳击手,当他的左眼被打到的时候,他的右眼仍然要睁开。人如果不能欣赏悲剧的美,就没有办法在精神上站立起来。我很服膺这句话,觉得我们在悲剧当中仍然可以找到美。人生不尽然都是一帆风顺,总是有喜也有悲,是以相会作为开始,以别离作为结束,而那一别离就见不到了。当你心里总有这样的认知的时候,应该会对人生有更豁达的看法。
□《人生便利店》这本书里,你的内容似乎不是以过来人自居的“指点”,而是作为朋友一样的分享和告诫,这个表达方式你是如何把握的?
■这个问题很好,我总是会走到读者当中,让我成为他们的一分子。我写任何书都是如此,我可能在纽约待上半年,然后飞过太平洋,很可能到中国大陆各个地方、各个城市和读者交流,甚至到偏远山区。可能有人知道我捐建了不少希望小学,我也会到希望小学和那边的孩子聊天。因为我觉得必须扎根在土壤,必须站在那块土地上,为那块土地说话,而不是冷眼旁观。有的时候冷眼旁观,会看得很清楚。你真正想要接地气,还是得要踏上那块土地。
□“治愈系”这个词符合你的作品形象吗?如果符合,你觉得哪个群体更需要被治愈?
■首先牵涉到什么叫治愈,什么叫愈,什么叫正常,什么叫不正常。有时候我会想,艺术创作者很多都有着忧郁的特质。这忧郁是他的病?还是他与生俱来的一种人格特质?如果那是病,不治,很可能会造成悲剧。但如果那不是病,治完了,那种多愁善感的特质消失了。那么对他是幸还是不幸呢?所以治愈是很难定义的。
谈不上我要怎么去治愈大家,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在读到我的书之后变得更快乐,我希望带给大家的是正面看待每件事情。我总是说我的人生观、我的座右铭是“感恩慈爱、谅解宽容”。
□“行动”的这个货架上多次提到“敢”“抢先”“自信”,你觉得要克服胆怯与拖延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不要犹疑,谦虚地检讨自己的能力,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把它补足。因为如果你的库房里没有足够的本钱,没有足够的材料,你接下来很难发展。当你基本的条件已经足够的时候,你就会更敢于拒绝做一个胆怯或拖延的人。当下稍纵即逝,不要一直发愣,而要开始行动。
□这本书似乎在教大家如何为人处事,如何修炼说话的能力,你觉得与人相处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很简单,是真诚。有的时候,我接触到一些人,他明明可以撒谎,但他没有,然后给自己找了麻烦或者让人不理解。但我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他怎么会这么诚恳、这么真实,为什么一点儿都不逃避地讲出事实?于是我很可能会特别对待这些人。同样,我觉得大家都有眼睛,你如果真诚地做事,就算别人一时不能发现,时间久了,也会感觉到。
□《人生便利店》汇集了许多人生感悟,你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以一种怎样的状态去阅读?
■我想可能有几种状态,一种就像你走入便利店之前,你心中已有想法,想要找店里的某一样商品。一种是当你走进店里之后,可能没有找到那件商品,但你找到了可以替代的,或者看到别的商品你正好也需要。所以你可以有目的地去读,在里面尽量找到你所需要的答案,你也可以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去读,在当中发现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