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田红媛
11月24日,“第四届上海文化企业十强十佳十人十大文化品牌”揭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荣获“上海文化企业十强”荣誉称号,这是继2018年度获得第二届“上海文化企业十强”之后,出版社再次获此殊荣。2021年,在行业竞争激烈、成本日益上涨的背景下,华东师大出版社依然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经营业绩在上海单体出版社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的发展中,华东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深耕教育出版板块,构筑“大教育”出版版图,探索融合出版新路径,各项工作表现突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表示,在外部环境压力大的背景下,社里一直强调“稳中求进”“安全当头”,而且提出的时间早,踩点也比较准。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求稳,所有工作都坚持“守正创新”,尤其是更加重视“守正”;经营上追求精细化,管理上追求稳健,是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特色之一。二是深耕教育出版。虽然教育出版的机会多,但专业性要求也高,且需要贴合政策,比如“双减”“教育信息化”等等,出版社必须根据每年的政策变化不断调整出版思路。
坚持两个效益相统一
华东师大出版社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成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高度坚定“四个自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加强出版社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出版方针,注重调整和优化出版结构,不断提高出版质量,强化图书出版的责任意识、精品意识、专业意识,打造文化学术精品,提升品牌影响力。
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仅2021年,就有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的“雅斯贝尔斯著作集”“新时代中国教育战略研究丛书”“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库”“数学核心素养研究丛书”“教育治理与领导力丛书”和《当代中国数学教育名家文选》;有主题出版物“乡村振兴中的学校发展系列丛书”和《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上海工匠(三季)》《红色弄堂》等;有学术和大众精品读物《非洲现代史》《教化:古希腊文化的理想》《末日松茸》《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等。
作为文化企业,华东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为教育和学术服务、注重出版物的高质量,狠抓出版物质量管理。以质取胜,以质赢得了口碑和品牌,数百种图书荣获国家及上海市级重要奖项。如《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上海工匠(三季)》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奖提名奖;《母乳与牛奶》荣获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社科类推荐图书;《大学语文》《中国教育史(第四版)》《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三版)》等9种图书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二等奖;《词律考正》《孟子通》等4种图书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战“疫”天使日记》《木兰双城——上海—巴塞罗那女运动员的故事》荣获第十六届上海银鸽奖最佳出版奖、优胜奖;《还原传染病的真相》荣获2021年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古罗马文学史》等4种图书荣获第十六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
“走出去”取得新突破
华东师大出版社二度荣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彰显该社在文化“走出去”方面的不凡成绩和重要贡献。
“走出去”优势继续强化,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走出去”项目,3个项目入选上海市级“走出去”项目。3个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含《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刊;1个项目获“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CBI)”扶持;1个项目获“丝路书香工程”抗疫专项支持;1个项目获“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资助;2个项目获“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支持,1个项目入选“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并且连续10年入围“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百强”,连续2年保持版权贸易顺差。
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华东师大出版社与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版权输出签约仪式”,将华人科学家对世界科学史的独特贡献传播到全世界。
构筑“大教育”出版版图
在华东师大出版社构筑的“大教育”出版版图中,学术出版的积累和大众出版的拓展也十分“丰满”。
一是重大学术项目集中体现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责任与情怀。“十四五”期间,《牛津西方音乐史》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词谱要籍整理与汇编》等5个项目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陈廷焯全集》《钱希言全集》2个项目入选全国古籍资助项目;《古典实用主义的线索与视域》等5个项目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上海工匠》系列纪录片、“教育学出版中心”等6个项目入选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从黄浦江到叶尔羌河》哈萨克语版等6个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CBI)、“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等国家级“走出去”项目资助;《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国之路》俄语版等4个项目获得上海市级“走出去”项目资助。
二是广泛传播优质的学术和泛学术内容,出版物备受学界和市场瞩目。除了重大学术项目,华东师大出版社还重点打造了“六点图书”之“经典与解释”“轻与重”“薄荷实验”“教育心理”等高品质书系。《古罗马文学史》《非洲现代史》《教化:古希腊文化的理想》《古典与中世纪政治思想史》《末日松茸》《金钱的社会意义:私房钱、工资、救济金等货币》《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文化性动物:人类的本性、意义与社会生活》《人是如何学习的II:学习者、境脉与文化》等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在大众出版领域持续推出精品佳作,形成特色与亮点。童书板块,《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白鹤日记》《番茄的旅行》等4种图书入选教育部幼儿图画书推荐书目;文学板块,近年来打造了“独角兽文库”,现已出版35种外国文学名著,均为名家名译,涵盖英、法、德、俄、日等语种,2021年出版《我们季候的诗歌:史蒂文斯诗文集》《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诗与思》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科普板块,《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被主流媒体推选为2021年度十大好书,《还原传染病的真相》荣获2021年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古籍出版板块,推出《北山楼金石遗迹》(3卷)等,这些出版物在各个领域传递了正能量,推动和引导全民阅读。
谈到品牌打造,王焰以该社教师教育品牌“大夏书系”和社科学术品牌“薄荷实验”为例,介绍了一些经验做法。她认为,“大夏书系”目前品种已过千,成为一线教师的教育顾问和服务者,究其原因,在于既保持了教育领域的优势和影响力,又兼顾市场和大众。“薄荷实验”是一个以人类学、社会学为主的人文社科图书品牌,选择合适的编辑做品牌主理人,这样一直坚持下去,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做出了影响力。
巩固教育出版领先优势
教育出版是华东师大出版社的核心业务板块。从20世纪90年代确立“大教育”的发展定位后,华东师大出版社对教育产品进行了立体化规划,努力实现教育类图书品种全面覆盖,并逐步确立了“以教育为本,走大教育之路”的发展理念。如今,华东师大出版社打造的“教育出版生态圈”成效显著。
一是教育理论类图书持续推出重磅产品。特别是近年来华东师大出版社与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全面合作,共同建设中国教育发展出版工程。纳入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的“新时代中国教育战略研究丛书”“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库”“数学核心素养研究丛书”“教育治理与领导力丛书”等紧扣国家教育政策发展,预判理论与实践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二是教育类出版物的结构愈加完善,形式愈加丰富。从教育理论到教师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义务教育到职后教育,从课内到课外,为终身教育提供全方位服务。近年来,华东师大出版社致力于融合出版,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华东师大社)重点实验室自2017年成立后,结出累累硕果,“智慧树”教育出版云平台、智能教育解决方案、“‘华狮’小助手”(教育汇)等融合出版赋能传统出版,带动线上线下共同发展,形成教育出版生态圈。
三是出版物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刊(ECNU Review of Education)创刊仅2年3个月即被Scopus数据库收录,目前处于前三分之一分位段,跻身Q2分区。金牌教辅“全新英语听力”“全新英语阅读”系列版权输出越南,《战“疫”天使日记》英文版、阿拉伯文版正式出版,《从黄浦江到叶尔羌河——上海第八批援疆规划建设工作纪实》输出哈萨克文版,《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输出英文版。
探索出版深度融合新路径
依托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华东师大社)重点实验室,华东师大出版社沉稳应对出版行业的机遇和挑战,综合丰富的教育内容资源和新兴的新媒体技术,积极开展融合出版工作,在平台赋能、数字运营、课程产品、科创方案、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逐步推进教育出版领域的新融合新发展。
华东师大出版社打造了为传统出版单位提供融合出版服务的云平台——“智慧树”教育出版云平台,赋能传统出版,带动线上线下同发展。截至2021年底,云平台的“资源中心”已经将华东师大出版社所有图书、音视频、课件等资源统一精细化、碎片化管理,完成内部资源全方位管理,图书资源近万余本,各类多媒体资源数量达到百万级别;编辑可以通过云平台的“发布中心”,将出版社对外服务的内容从资源中心提取、封装,发布到阿里云,直接面向最终用户,形成“一次制作、多次发布”的完整模式。
华东师大出版社研发的“‘华狮’小助手”,由同名APP和微信公众号组成,汇集了全社教育配套资源。为统一融合产品发布渠道,建立数字运营体系,更好地服务用户,“‘华狮’小助手”全面升级改版,更名为“教育汇”,为广大读者提供华东师大出版社全系列图书的配套资源、教辅音视频、付费精品电子书和课程等;基于轻量级的微信支持,还具有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图书配套微视频的在线学习功能。为满足“双减”后巨大的教育资源需求,“教育汇”研发了一系列高端、优质、精品的线上课程,已成为精品教育资源汇聚和分发的高地,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因在融合出版方面的积极探索和丰富经验,“‘华狮’小助手”入选2020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
近年来,华东师大出版社围绕“AI教育”,在研发课程的基础上,提供全方位课程服务,逐渐形成多套成熟的科创解决方案,方案包括“智能教育”系列产品、用户服务体系以及创新素养教育联盟等。通过与乐高、优必选、商汤、大疆创新等知名企业联合研发,推出了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教育”解决方案,如人工智能类图书教程、STEAM教育类软件教程、信息素养2.0评价系统。“智能教育”系列产品覆盖从学前到K12全学段,对传统教育出版产品的融合开发起到了示范作用,已在全国近千所中小学使用。同时,通过教师培训服务、送教入校服务、实验室建设服务和赛事服务,积极参与“AI教育”后续的实践阶段。
为吸引外部科研力量共同进行融合发展研究,依托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华东师大社)重点实验室,华东师大出版社每年都面向全社会发布开放课题申请指南。目前,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包括近35篇论文、5套案例、7本专著、4项软件著作权、1个电子竞技行业职业能力标准、3份阅读指数报告等。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信息化”写进报告。作为其中一环,教育出版的定位在哪里?王焰认为,数字化或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强资源”。相对来说,教育出版社和专业出版社具有独特优势,大学出版社的转型之路则比较艰难,多数还是和传统纸质出版物结合,在产品形式上有些变化。“希望打造一个以教育课程为主的APP,让家长、老师有什么教育上的困惑,都能在上面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未来,华东师大出版社还将继续探索深度融合,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做好商业化运营。
打造立体化品牌营销体系
华东师大出版现已实现综合媒体、业内媒体和读书媒体的全覆盖。近年来策划推出的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大夏读书会”在沪上颇具影响力,并与文汇讲堂、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等单位合作,输出“大夏读书会”;北京分社推出的“大夏读书节”在全国教师群体反响热烈。
面对新零售风口下的市场环境变化,华东师大出版社迅速调整策略,营销模式与用户思维和场景思维同步,重新定义和拓宽阅读的价值内涵。自2019年开始,华东师大出版社便推出各种线上“云阅读”,打破了传统推广模式跨行业荐书,编辑“组团出道”开直播,拓宽文化消费新场景。2020年,“大夏主播团”亮相上海书展,平均每场直播人气值均在10万人次以上,获得社会各界好评。2021年,华东师大出版社进行全媒体平台建设,在官方微信、微博全年无休的基础上,又全新增开了抖音、小红书、B站、视频号、淘宝逛逛等新媒体账号,利用新媒体渠道优势,提升传播效果。稳步推进社群渠道建设,多平台账号既各有侧重,又能形成合力,成功维系了超过百万以上用户,多种新书、重点图书均能在各类新媒体渠道得到充分展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此外,华东师大出版社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进程,与沪上多所大学开展合作。陆续开设大夏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4小时阅读空间、大夏书店·丽宝店,打造儿童专属阅读空间“美慧树绘本馆”,为推进全民阅读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