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丫头》是一部带有土气息、泥滋味的作品。作者刘玉栋对土地的感情是炽热、深邃的,对故乡的记忆是深刻、眷恋的,所以他才会对乡村生活如此熟悉,对乡村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拿捏得如此准确。他用文字铺开了一幅深远的乡土人情画卷,展示了一个富有温度和质感的大地。他传达了一种回归大地的深切渴望,试图唤醒人们记忆中缺失的泥土情怀。
在这幅乡土画卷中,仿佛能看见一个小小少年的背影,立于广阔的天地间、茫茫的田野中,随着生命流注,渐渐长大。小说主人公的成长是让人动容的。一个名叫丫头的男孩,他的童年、家庭说不上特别,但正是这种平凡的力量让人产生内心的触动。他会因为一只小狗而留下星星般的眼泪,他会因为贪睡错过马兰姑姑出嫁时的押车,他会认为父亲的失踪是变成了大黑鲤鱼。他就是一个纯天然的、没有经过美化的男孩角色。丫头的成长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然而这种成长却带有伤痛性。当父亲失踪、爷爷去世、奶奶衰老、姐姐出嫁,少年的丫头突然明白“我是个大人了” 。于是,丫头强迫自己长大,像一个真正的男人一样担起了家中的重任。
故事的口吻保留着一份儿童的天真,但却隐含着淡淡的悲悯色彩。乡村孩子的成长甚至可能就在一夜之间,没有任何仪式地告别童年,在矛盾与痛苦中完成了少年到成人的跨越。即使自己还是个孩子,却在心里把自己当作了一个小大人。即使身体瘦瘦小小,却蕴含着大大的能量。小说的末尾,丫头终于告别了童年。这段成长,在其成人后回想起来,也是青涩的、懵懂的。长大以后的他是否还会为那只小狗难过,是否会在想起童年的闹剧时而会心一笑,是否能从容面对生活中的生离死别?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城市孩子来说,在作者构建的小说世界中,乡村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会对丫头有趣的童年经历产生好奇,无形之中也会懵懂地理解所谓成长。
小说的起承转合并不一定是一波三折的风起云涌,也可以是如乡间的小溪流般淡然自如。一个个故事看似松散,实则由一条看不见的丝线串起,蕴藏着作者深深的哲思与浓浓的乡土情结。这部小说中最动人的是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的描写,平淡却极具张力,苦难而又温情。土地是有生命的,奶奶对于子辈们的爱是四处讨来的偏方,父亲把与自己一样身体有残缺的马当作自己的劳动伙伴,乡邻之间互帮互助的淳朴友善。邻居台阶叔和台阶婶在丫头家有困难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真诚又温暖。当被钢筋水泥分割的当今社会只剩下冷漠与坚硬的时候,我们依旧相信在那个小小的乡村里仍然是有人情冷暖的。这些都是土地上最浓郁的生命气息。
从古至今,大地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伤痛与爱。在如今逐渐远离土地、乡情日益冷却的时代,作者选择以一个少年的个人命运为切口,讲述一个看似陌生却让人熟悉的乡土题材,力求唤起被现代人遗忘的泥土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