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学的工科,研究生转学历史,毕业后就进入新经典做书,没换过工作。2016年开始做工作室,名叫“此刻”。
新经典的理念是做“优质内容的发现者、创造者、守护者”,具体到“此刻”,我们想要强调一种关注当下、面对当下的态度,每一个“此刻”都能开启无数的可能性;“此刻”也可解作“在此雕刻”,做书的乐趣之一就是徜徉于细节之谜、细节之美。
“此刻”之前是新经典外国文学事业部的欧美经典文学编辑部,转为工作室后,无论是团队成员还是所做的书都具有延续性。之前的作家系列我们仍在经营,并陆续推出后续作品,如加西亚·马尔克斯、艾丽丝·门罗、V.S.奈保尔等。也因此,我们的多数产品还是文学性较强的外国小说作品,比如今年3月刚刚推出的《毒木圣经》,就是一部兼具故事性、思想性以及文学魅力的小说。此外,我们也在尝试其他类型的图书,如华语文学方面林夕的散文集《任你行》,大众社科类的《神逻辑》。
我们团队有七个人,不区分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但有一人主要负责营销。和编辑部时期相比,选题范围更广泛,且都是以编辑本身的兴趣为出发点;对营销的参与极大加强,与此同时也更注重团队合作。对于重点书,我们都会进行“头脑风暴”,不仅负责稿件的编辑要参加,在编稿阶段从未参与的编辑也要参加。由于现在是独立核算,我们对图书的成本控制和销量跟踪也比以前更加重视。
提到团队产品,虽然不算最具代表性,但我很愿意说说《神逻辑》这本书。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类型——绘本。这本书的封面十分突出,可以说一眼就被相中。但因为与以往做过的书都太不一样,我们都不知从何入手,因此有些犹豫。搁置了两三天,我在一部电影中看到一场辩论戏,并且很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被影片中所有人忽视的逻辑错误,而这正是因为前两天刚看过《神逻辑》的样稿。简短、一目了然、易记忆、易应用正是这本书的优点和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很快就签了这本书。
编稿过程中有两点值得一说。一是书名我们想了好几个月,原名An Illustrated Book of Bad Arguments,选题译为《糟糕的推理》,一直觉得不理想。在一次“头脑风暴”中,我们硬性要求工作室所有人想书名,最终是个从未参与编稿的编辑想出来的。二是附加品,为了让中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本书,我们增加了一些中文语境下的逻辑案例,并将各种逻辑谬误的关系及案例汇总在一张大海报中,随书附赠。制作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希望做到:节制、有趣、有用,既不破环原书风格和整体性,也不增加读者阅读负担,但又巧妙地附加了一些精炼的优质内容。
营销阶段,除了常规推广,我们还编写了一套趣味习题在新媒体上发布,供读完的读者进行自我测试,并将书中的可爱图像制作成逻辑表情包供读者下载。此外还有一些想法在陆续落实。
总之,这本书虽然篇幅短小,但我们为之付出的心血并不亚于一个长篇。最终这本书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对于我们来说,目前的困惑可能是:如何做一个立得住的品牌?具体到做书上,如何在通俗文学作品中挖掘出闪光点,并推荐给大众?如何推广原创作品?这是我们目前很希望能补上的一课。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营销才最有效?也是我们正在一边尝试、一边学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