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起我就一直在出版圈从事编辑策划工作,2013年独立创建“在白云外”品牌,骨子里就喜欢折腾。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成熟的设想,只是考虑“我擅长做什么类型图书”“怎样给读者带来最大的价值”,连起品牌名“在白云外”也只是很喜欢这4个字表达的意境。将品牌定位于女性励志,纯粹是因为同是女性,自然会有更多同理心的考虑。
创业初期,没什么功利心,也没什么压力,连等着看你笑话的人都没有吧。“我要做成什么样,能赚多少钱”好像都没想过,只要能让我实现自己的想法就很开心了。“在白云外”采取的是合作出书的方式,团队负责选题策划和营销,印刷和发行物流则交由其他公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选题上。这既保障了“在白云外”图书的品质,也让团队有选择合适渠道商的自由。
可是初创期,没钱没名是拿不到也砸不起钱去搞名家作品的。拿不得一手好牌,能签的都是比较便宜的稿件。比如,《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是一本讲述十几个民国女子一生故事的合辑,如今已经销售200多万册。其实策划初期我是发愁的,市面上同样题材的图书至少有十几种,而且各种包装形式都有,还能做出什么花来?别家都有木板精装的了,我总不能去搞个盒装吧。反正为了想怎么能跟别人不同,愁到挠头都没用。
后来我问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女生,有什么要看林徽因孟小冬这些民国女子故事的必要理由吗。为了这个现在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我当时真真想了两个星期:作为策划我“不得不看”稿件,看完之后,会感叹两三分钟。可是这感叹唏嘘,跟读者并没什么实质性的关系啊。还不够,继续想。
两周之后,终于找到答案:读者之所以需要,是因为这些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林徽因、陆小曼这些民国女人是有高度的,她们的经历具有真实感和厚重感,从她们身上读者能获得一些不一样的共鸣和警示。有了方向之后,我就与作者进行沟通改稿,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删掉,多增加一些总结的话语。然而,问题还没完。读者能够最直接地接收到这本书的意义吗?我可是花了两个星期才琢磨到的。就这么改了下稿,读者就能接收到了吗?怎么才能引导读者看完每篇故事后必须停下来思考借鉴呢?最后想到在故事后加了“治愈你”的板块,引导读者进行内省、反刍。根据书的整体内容最终确定了相应的书名、封面设计。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推出时,“在白云外”并没有很专业的营销团队,甚至推出时机也不太好,出书的时间正好是12月,1月过年,中间经历多次断货,但都没影响图书的畅销。
2013年,“在白云外”还策划了多本百万畅销书,如《不畏将来不念过去》200万册、《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100万册等,以及一批销量十几万册的图书。这对于一个初创的公司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你看,没拿到一手好牌也谈不上什么天时地利,但是只要用心关注读者,也是能把这手牌打得不错的。
第一年就这样迷迷糊糊地“出名”了,很多公司都找来谈合作,我心里开始“发飘”。尽管也精心打磨每个选题,但是已经忘了关注带给读者的价值是否够大,而是偏向于怎么做才能跟别人不一样,同时还担心做得太不一样市场是否买账。 其实做畅销书是没有套路的,《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和《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是两本不同题材的图书,一本是作者成长的经历和感受,一本是民国女子故事的合集,虽都是写给女生看的,但呈现方式却不一样。有些作者重逻辑,有些作者重观点,哪能套用啊。
我问过很多编辑:“你为什么选择出版编辑的工作?”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因为这份工作听上去体面,有文化,有成就感。” 出版的意义,是传播文化,传播对读者有意义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体面。是否能成为一个真有影响力的人,在于你为多少人带去了什么意义。
我们不是为了做书而做书,不好卖的书叫库存,叫浪费资源。做书核心难道不是内容吗?实体书只是内容转化的形式之一。从去年开始,我已将重心转向新媒体,旗下公号如“江湖人称艾掌门”“柳主任”“与尔同消万古愁”“颜辞”“美亚在港村”“宛央女子”“陈大力”等,累积粉丝过200万人。区别就在于原来我们可能要3个月才能影响十万人,而现在每天都可以影响几十万人,与做书一样都是希望女人能少走些弯路,提升幸福力,并且旗下已有作家已经通过运营公众号实现月收入过百万元。
欢迎与我价值观一致的作者和策划加入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