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洋溢着深深幸福以及浅浅无奈的动人物语,带领你探寻心中不为人知的幽微之处。
○杨 丽(书评人)
喜欢看童话,是因为心里还住着一个小孩子。我们所经历的种种痛苦与幸福,在童年都能找到源头。小时候就是这样,虽然很孤独,却仍旧期待奇迹发生。童年的世界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风平浪静,只不过我们一长大就忘记了。
《七夜物语》是芥川奖得主川上弘美为孩子们写的首部魔幻作品。她几乎获得过日本文学界的全部大奖,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七个夜晚的冒险”让我们回到自己的小时候,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童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成长为更好的人。
《七夜物语》讲述了日本榉野区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小夜和同班同学仄田,看到一本神奇的书之后,开始了夜晚世界冒险的故事。作者川上弘美说:到现在我都不能认为自己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我在小学时非常成熟,但当我进入中学,实际上我就没有普通的中学生那么成熟了。而当时光流逝,我变成了一个孩子似的人。我想我可能无法与时间结成同盟。
《七夜物语》与《爱丽丝梦游仙境》有异曲同工之妙。《爱丽丝梦游仙境》出版于1856年,至今已被翻译为至少125种语言,到20世纪中期重版300多次,其流传之广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刻画了一个引人注目、颇具个性的童话故事人物形象:一个披着垂肩金发的、天真活泼、满怀好奇和求知欲、诚实而又富有同情心的小姑娘。而《七夜物语》中小夜给人的印象却不是那么鲜明、深刻。小夜是一个没有多少存在感的小孩,就像我们小时候的女同学一样,她们总是在不惹人注意的教室角落里,默默无闻、害羞,甚至有点忧伤。毕业之后,我们很快就忘记了她们。当然小夜也有一些属于她个人的个性特征:乖巧、善良、勇敢。而勇敢这个性格,也是在冒险中逐渐形成的。
相比性格鲜明的爱丽丝,小夜则是无数细微莫可名状的情绪的集合,是无尽感受与不可言说的思绪的汇聚。可以说,小夜是一个比爱丽丝要复杂得多的小孩,也是一个内心展现要丰富得多的小孩。
小夜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的妈妈和别人妈妈的不一样。“妈妈有多少讨厌的东西,小夜总是在想,为什么自己的妈妈不能像别人家的妈妈?”而小夜对爸爸的认识,更多是在回忆中进行的。“小夜跟着母亲搬到这个榉野区的幸福小区是在她上小学前不久的那年春天。在那之前,小夜有爸爸。”“爸爸身材魁梧,下颌和双颊都长着刺拉拉的胡子。他的形象让人想起绘本中的大熊。他自己也清楚这一点,高兴的时候就喊着‘让大熊抱抱’,将小夜抱起来,高举过肩头,慢吞吞地在家里走来走去。”但是爸爸为什么“不在一起生活了”,“离婚了”,小夜却并不知道原因。就像一天清晨发现自己变成大蜘蛛的格里高利,对小夜而言,这件事同样不可理喻。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人的自我认知与生存境地,当今的社会与19世纪爱丽丝的时代相比,已经有了非常深远的改变。小夜是东方式的,更是自萨特、加缪、卡夫卡等现代存在主义与荒诞主义出现之后的人物。在这种话语体系背景下,小夜,做了许多哲学式的思考以及面对许多来自他人的疑问。小夜就像幸福小区前的那几株樱花,虽孱弱却美丽,富于无限生机。也正是这样一个诗意的、东方的、现代的探寻人类生存意义的爱丽丝,在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里,追寻人类现代世界的和谐与完整。在川上弘美看来,这个任务只有小孩才能做到,而且只有少数善良、有灵性,内心有能量的小孩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