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传统文学经典,是历代文学文化大师的童年读物,是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训喻故事,更是值得孩子们认真赏读的上佳精神营养品。
○王 林(儿童文学工作者)
中国古代虽没有“儿童文学”一词,但这并不等于中国古代的儿童没有享受文学的机会。打谷场边孩子念唱的童谣,夏日星空下老外婆讲的故事,私塾“闲书”中的志怪小说,都是传统的“儿童文学”。
古今儿童对故事的本能渴求从来没有消失过。文字产生前,古代童话口耳相传;文字产生后,从先秦保存至今的诸多典籍中,都能管窥古代童话的吉光片羽。从《山海经》《列异传》《搜神记》《齐谐记》,到《玄怪录》《酉阳杂俎》《太平广记》《聊斋志异》,无不充满了我们祖先的瑰丽想象。虽然这些书名常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我们熟知的《牛郎织女》《白蛇传》《崂山道士》等,无不来自这些书中,这才是正宗的中国传统故事。可见,现在一谈到“传统文化”“经典传承”,就只想到背诵《论语》《弟子规》是多么片面。
王泉根教授主编的《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是一套别开生面的图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另一面。如果站在这套书的策划者角度去考虑,我设想,这套书需要思考如下问题:一,选择哪些传统老故事?二,古代语言如何进行现代转换?三,插图装帧如何展现中国文化特点?
王泉根教授是带着理想和责任感,以文化整理、文化传承为出发点来做这套书的。他在序言中指出,我们一直说讲好中国故事,这些中国故事不仅应当包括我们当代的故事,也应该包括我们民族过去的故事。原来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讨论中国古代有没有童话?这个话题本身有很大的价值,我们认为只要是适合孩子阅读、满足儿童愿望,而且让一代代孩子感动和接受的,都应当进入童话与儿童文学范畴。正因为有很多共同记忆,才会形成民族。民族共同的记忆来自什么地方?其实,就在民间,就来自于这些我们民族代代相传的童谣、童话、故事。回到我们当代,共同价值观的基础是需要有共同的民族记忆、共同的人文阅读,而这种共同的人文阅读,在《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里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近十几年出版的图画书十分畅销,国外引进的、本土内容的,在图画书市场上的品种上中外各占一半,但是在销售码洋上,国外的至少占到80%,这种比例严重失衡需要我们反思。难道我们真的缺少民族本土的优质图画书与童书资源吗?王泉根用《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这样一个选题作了很好的回答,对于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这套书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使我们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好像我们这个民族现实性有余、想象力不足。但是当我们从《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反观这个观点时,这个观点是值得讨论的。我看到了《搜神记》《酉阳杂俎》里面很多富有精彩想象力的故事。我特别想化用鲁迅先生一篇文章的开头:“中国人失去想象力了吗?”例如,《叶限姑娘》这个故事,使人越读越吃惊。《叶限姑娘》情节与国外《灰姑娘》的吻合程度很高,但却比国外出现得更早。
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但要找到适合现代儿童阅读的也并不容易。这其中不只是故事背景离现代生活相去甚远,而且这些老故事最初并非专为孩子而写,有的甚至与巫术联系在一起,“精华”和“糟粕”融为一体,真要区分哪有这么容易?所以,王泉根在选择故事时,重点考虑两条:思想性与儿童性。思想性指价值观要正确,故事再复杂,总归要表现真善美,这也是儿童读物所需,要把恐怖、黑暗、丑恶的元素尽量归零。儿童性指要适合孩子的阅读兴趣与接受心理,要让孩子喜欢读,一读放不下。《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选材精当,选取的都是价值观正确,又充满趣味性的故事,因而提供给今天孩子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有人说现在总是找不到好的图画书脚本,我认为《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就是很好的图画书脚本,完全可以改编成图画书。如果出版社能够继续把这套书做一些立体的开发,做成图画书、桥梁书,都是非常不错的选题。
这套书的插图并不像图画书那么多,而且也不是全彩印刷,而是采用更为雅致的双色印刷,用色给人很“中国”的感觉。据责编介绍,这套书的封面专门找了国内的剪纸大师根据故事内容剪出,在画面的人物造型、氛围营造、细节考究方面都非常到位,非常耐看。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在微博中向他的500万粉丝推荐《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写了这么一段深有感慨的话:“读王泉根教授主编的《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颇多感慨,中国比西方早七八百年就有了关于灰姑娘的故事,可没有多少人知道。我们丢弃的民族珍宝不计其数,是该寻找回来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