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江玉婷
9月1日,“百班千人”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推送,宣布启动第29期读写计划。即便是在最忙碌的开学季,这一活动也得到了教师们的迅速响应。
通知发布1周后,组织方发布了入选名单,一共收到2316份报名表,最终入选1610份,申报教师按照填报的年级编入相应微信群。与此相对应的是,这1610位教师意味着1610个班级。如果按照一个班级30名学生来估算,这期活动保守估计有4.8万名师生参与。
阅读路上的同行人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赶路人,走着走着忽然发现一个驿站,这个驿站里已经有了很多人。”欧雯是导师团成员,她认为教师在活动中找到了一种“确认感”,明确了阅读价值,肯定了自己选择的道路。
“百班千人”读写计划缘起于平凡的阅读生活。联合发起人季晟康因童书出版结识了一批热爱阅读的语文名师。2017年4月16日,同是发起人的全国特级教师张祖庆出差到北京中转,两人深夜在北京站的湖南饭店碰面,聊到是否可以带领全国的孩子们共读一本书。张祖庆想起,前不久他加入的一个微信直播群,听了一场于丹和杨澜的对谈。那场活动通过微信群转播,吸引了一二十万人收听。两人想到,也许可以利用同一模式组织阅读活动——导师在一个主群里发送内容,然后通过转播工具实时转发到若干个微信群中,组织一个全国性的班级联盟线上共读活动。
随后,两人分别和周益民、周其星等阅读名师交流了这一想法,大家认为值得尝试,于是分头寻找导师。2016年4月23日,在世界阅读日这一天,张祖庆联合18位阅读推广名师共同发起“百班千人”读写计划。这不是一个有野心的活动。据联合发起人周其星介绍,活动名称揭示了期待——“百班千人”读写计划——期待有100个班级,几千名师生共同阅读。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期活动的参与班级就突破了100个。大家意识到,导师团不仅是学术资源,同时也是流量优势。
名师就像巨型磁场,对教师群体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现在的6位总导师中,周其星、周益民曾先后入选《中国教育报》“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获“全人教育奖”提名奖,李祖文被评为“全国十大青年名师”,张祖庆为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乐芬是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导师团68名成员均为当地骨干教师。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一活动的参与门槛很低:只要是学校教师,负责一个实体班级——不是单纯进行线上教学的培训机构,在保证学生有书可读的基础上,就可以免费报名参与,得到名师全程指导。
“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本能向往和追求。”周其星认为,这是活动热度只增不减的重要因素。季晟康负责“百班千人”读写计划的组织与运营,每期活动正式开始之前,他和团队都要甄选报名表。季晟康清晰地记得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示范小学教师段连翠提交的报名表,报名理由限定500字,她至少写了1000字。季晟康读完后的直观感受是“简直把自己一生对阅读热爱和追求都写进去了。”
还有教师在“班级人数”一栏填了“3人”——这不符合活动要求,季晟康打电话了解情况。电话接通了,原来学校规模小,教师所在的班级只有3名学生。他说:“虽然只有3名学生,但我还是要带他们做阅读。”季晟康被打动了:“这种情况下,你没有勇气拒绝他。”类似的情景还在重现。在第29期活动预告的推送下,有教师留言:“我们乡村小学每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报不上名怎么办?”
班级共读的试验田
成立之初,“百班千人”读写计划聚焦整本书阅读,尤其是班级阅读。“班级是有内在联系的紧密型组织,成员之间的影响微妙又巨大,能天然地获得群体归属感,这一点很重要。”联合发起人周益民阐释定位的设计理念。
在四五年前,教师们都在探索阅读,但方向并不一致。张祖庆对写作教学研究深入,荣获“有重要影响的全国小学写作教学名师”称号。周其星是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的发起人,主要精力花在亲子阅读上。蒋军晶是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倡导群文阅读、班级读书会。“那时候,大家都是散着做,没有形成一个群落,或者说没有构成一个现象。”周其星说道。
“百班千人”读写计划是一块“试验田”。在这里,分散在全国各地做整本书阅读的名师聚集在一起,整合各自的学术优势和阅读指导经验,引领一批对班级阅读感兴趣的教师往前走,在交流和研讨中生成新思路、新方案,形成智慧众筹。对于导师欧雯来说,这一平台同样珍贵。“之前我和很多导师都认识,但深入交流的机会很少。在这里有了‘共事’的机会,很难得。”
值得注意的是,“百班千人”的阅读指导分阶段推进,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扎在班级共读的痛点上。以第29期读写计划为例,初读阶段导师团队分年级准备一份初读阅读指南和一堂文本解读微课,指导教师完成个人阅读。共读阶段的线上指导分为三场:一场是专门为教师提供阅读教学策略、班级读书会实施路径和在线答疑;第二场为学生进行线上导读、阅读策略示范,从阅读出发延伸至创意写作;第三场是作家在线导读课,儿童文学作家引领师生探索阅读与写作。
“百班千人”读写计划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线上活动。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周群的观察是——这是一个线上线下同构教育的新生态。参与线上活动后,教师必须在班级里推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其实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有机融合,这是一个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过程。”周其星表示。
近年来,无论是全民阅读的大背景,还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等板块的设置,都切实推动了阅读在教学改革中的进程。“百班千人”读写计划与统编教材结合得更加紧密,导师团队有意识地将课堂上学习的阅读策略迁移至共读中。
今年8月,“百班千人”举行“第四届暑期阅读嘉年华”,联合“祖庆说”公众号发布了“2020年小学生暑期分年级阅读书目”。书目分年级设计,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独立主题。例如,二年级的主题是“小”的力量——学生只是身体小、年龄小,但内心有大力量、大发现。六年级的书目主题是“过去与未来”——生命是一段旅程,需要真诚的回望,积极的眺望。同时,“百班千人”读写计划上线了52节名师公益直播课,覆盖书单的全部图书,改变了以往暑期“有书单无领读”的阅读状况。
教师成长的“芳草地”
“阅读不像风,风常常吹过来,又吹过去。阅读是脚下的土地,是一块教育的‘芳草地’。”周其星认为,阅读是教师身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
在“百班千人”读写计划的发展进程中,从来不缺教师成长的故事。唐山迁安市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刘艳君从教29年,今年53岁,到了即将退休的年纪。2019年,她带学生参加“百班千人”读写活动。在第27期活动中,刘艳君用18个课时深耕阅读策略,从2000多名参与活动的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当期“集体特等奖”。
很多教师参与了一次“百班千人”共读活动后,就再也没有离开。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林艳玲从第1期读写活动开始,一共参与了28期。2018年3月,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第一小学教师胡华首次参与第12期共读活动,自此接连参与15期。2020年4月,她们成为助理导师。
还有教师告诉季晟康,从教十几年来,校长第一次找他谈话,派他组建阅读团队。这些教师平时大多默默无闻,游离在领导层的视野之外。当学校决心推动阅读工作,开始审视教师团队时,这些长期参与“百班千人”读写计划的教师显露出来。
对于教师们来说,“被看见”只是“意外奖励”,更重要的是源于内心的热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副总监王仁芳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今年8月,“百班千人”阅读教师暑期线上研习营启动,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是主办方之一。这是一次收费的研习营,268元/人,为期5天。原计划招600名学员,然而报名过于踊跃,人数迅速突破900人。为了保障研习效果,负责报名工作的营销编辑蔡岩不得不提前2天关闭报名通道。王仁芳注意到,有一场直播课刚结束,群里马上就有教师把听课笔记画成思维导图分享到群里。半夜两三点钟,还有教师在群里交流学习心得。这样旺盛的分享欲和求知欲,让研习营的工作人员感到动容。
此次研习营采用的配套阅读材料为“百千大阅读”系列丛书,由中少总社与“百班千人”读写计划联合打造。这是一群语文名师、出版人从统编教材出发,根据小学六年阅读发展特点,推动童年阅读的一次集体探索。“契合教育的脉动,是一次少儿出版与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相呼应的有益尝试。”这是中少总社教育服务中心总监祝薇对这套书的评价。
“百班千人”共读团队还将继续探索。“4年前,我们探索的是如何让一本书走到更多人面前,如何让更多人把书带到教室。现在我们更多地关注,如何让一本书真正激发出孩子的更多可能。”周其星认为,教育应该越做越开阔,阅读也是如此,“百班千人”读写计划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