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托马斯·拉贝(约翰·拉贝之孙、“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医学教授) □采访人:刘思怡(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一个德国人与友人创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拯救了2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这个人就是约翰·拉贝,他是南京大屠杀的记录者和难民保护者,其日记被公认是研究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因为他的全力庇护,使20多万中国人安然无恙。
作为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继承家族遗志,从2001年起投身于推动中德和平事业及两国医疗合作。2015年,他被我国授予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8年10月3日,托马斯·拉贝荣获2018年中国政府友谊奖。托马斯·拉贝积极传承祖父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设立“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等方式,促进中德文化交流与和平事业。
《拉贝与中国》利用约翰·拉贝的日记手稿、家族资料,以及大量亲友提供、授权使用的相关文献,完整反映了约翰·拉贝在中国北京、天津、南京30年的经历,从多个视角展现约翰·拉贝的精神世界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本报记者采访了《拉贝与中国》的作者托马斯·拉贝,了解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能否详细阐述一下拉贝家族与中国之间跨越116年、历经四代人的友谊?
■拉贝家族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已经延续了116年多。
我的祖父约翰·拉贝于1908年在汉堡完成商业培训后,乘火车经西伯利亚大铁路前往北京。他最初在一家德国百货公司工作,后于1910年加入西门子公司,1931年,约翰·拉贝成为南京西门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1937年日军侵华期间,我祖父作为国际委员会主席,努力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占地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保护了超过25万名中国平民;还有650人在约翰·拉贝的家庭花园、住宅和后面的德国学校找到避难所。1938年,在西门子公司的压力下,他被迫返回德国。中国人民先是授予祖父“三色彩玉勋章”,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7年),向他提供食物包裹。正因如此,我的家人才能在战后的饥饿时期生存下来。祖父于1950年1月5日,因中风去世。
我的父亲奥托·拉贝于1917年出生于北京,并在中国度过了他生命中的前14年。他会说德语、英语和汉语。14岁时,他不得不返回德国上中学,并在那里通过了毕业考试。之后,他学习了医学。
我出生于1951年2月18日。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们讲他在中国的故事,我们都很喜欢听,那些并不是战争故事,而是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祖父生前已将他的日记和其他历史文件交给我的父亲,并嘱咐他要妥善保存,并向公众开放。后来,我从父亲奥托·拉贝那里接手了这些资料。在过去的20年里,我和妻子伊丽莎白·拉贝共同创立了总共6个约翰·拉贝交流中心——这不仅是为了纪念祖父的人道主义成就,也是为了铭记1937~1938年间中国的历史,以及日本侵略和南京大屠杀。作为和平机构,约翰·拉贝交流中心能够促进国际交流与了解。
在我们的三个孩子中,我们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拉贝对中国历史特别感兴趣,他通过德国学术交流服务中心学习中文,并希望明年能在北京继续学业。因此,马克西米利安·拉贝将成为拉贝家族中促进和延续中德友谊的第四代纽带。
□什么原因促使你作出这个决定,将这么多家族记忆呈现给公众?
■2005年,我们在海德堡创立了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保存全部档案,其中包括祖父约翰·拉贝通过我父亲奥托·拉贝留给我们的所有历史书籍和著作。祖父总共写了24本书,其中3本在战后的德国(现为波兰境内)地窖中遗失。
我们在海德堡所拥有的约翰·拉贝的所有书籍都已被高清扫描,德语文本已被复制并翻译成英文和中文,并且每本书都已与相应的页面拼贴合编为一部作品。此外,我们还从许多访问过海德堡中心的朋友和熟人那里收集与1937、1938年在南京发生的事件相关,以及与中国、中国艺术和文化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书籍。
我在10多年前写了一本关于我祖父的故事和历史事件的书(《约翰·拉贝》)。我曾作为作者、合著者、编辑和出版者参与过40多种医学书籍的出版工作,于是我将原本716多页的内容总结为一本书。《拉贝与中国》中还增加了我在中国的一些重要经历,以及一部在德国制作的、关于我祖父约翰·拉贝的故事片在国际公映的情况。《拉贝与中国》是对历史事件以及我与中国合作的总结。
□《拉贝与中国》的第四章不仅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记录,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见证,你是如何构思的?
■虽然我祖父是国际委员会的主席,但在南京建立安全区的功劳并不全部属于他个人。这项成就只有通过与他多年来结识的、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们的密切合作才得以实现,这些朋友给予他很大支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传教士约翰·麦基,他用电影摄影机记录了日本的暴行;美国外科医生威尔逊博士,他在南京鼓楼医院救治伤员;金陵女子学院院长明妮·魏特琳,她收留了许多难民;以及书中提到的许多其他人。
在这本书中,我试图利用祖父留下的历史书籍来描绘1937年在南京帮助我祖父建立国际和平区的所有人。然后,我将关于这些个人的历史资料与他们的传记资料相结合,并对他们进行了描述。
□《拉贝日记》在中国广为人知,你是否将《拉贝与中国》视为对《拉贝日记》的一种继承和弘扬?
■我相信祖父约翰·拉贝的事迹在中国广为人知。但我不希望那些独家保存的历史资料被公布时,有任何被误解的可能性,这些资料涉及各种文本和图片,现在我们将这些资料呈现在新书《拉贝与中国》里。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刚才提到的《拉贝日记》。我很高兴这本书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约翰·拉贝。除了我自己的视角外,书中还收录了我来自柏林的表妹乌尔苏拉·莱因哈德、前德国驻华大使、我祖父的朋友欧文·威克特博士,以及犹太汉学家哈罗等人提供的文字资料。因此,在《拉贝与中国》中,约翰·拉贝的形象是从多个角度描绘出来的。
□展望未来,你的梦想和计划是什么?
■我们希望与其它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一起,组织关于和平与国际友谊的会议。我们的愿望是铭记过去,并从中汲取行为模式以避免或解决冲突。
人道主义、友谊与和平的理念在我祖父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我衷心希望世界和平,这样我就不会每晚在电视上看到因战争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失去未来的孩子们——他们失去了所有,不得不逃离战争。
我希望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生活在和平的世界里。我们完全赞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