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朱德庸(漫画家) □采访人:张佳璇(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当代都市人心理与情绪问题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在无数网络热词“躺平”“班味”“内耗”的背后是我们越来越蜷缩起来面对整个世界。我们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能是一颗情绪未爆弹,聚积在内心引擎随时会被引爆。朱德庸的《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以非四格形式漫画,是一部关于情绪、感觉和未知的未爆弹之书。未爆弹本身是一个武器术语,是指应该爆炸,但并没有爆炸的炸弹。“人生未爆弹”则是朱德庸的自创词。朱德庸想通过“未爆弹”这个词提醒读者们,“未爆弹”在我们人生中随时可见、随处可见,它隐藏在我们求学、工作、爱情、婚姻、生活中,甚至在我们的成功和失败里。只有敢于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学会拆解情绪未爆弹,才会获得情绪自洽。
□这本书为何叫《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
■每个人在他一生中都有一些隐埋在心里的炸弹,也就是情绪,它是累积的。人一生当中会碰到各种状况,不管是情感、工作、人际关系如不如意,所有让你不愉快的情绪在心里会形成一个结。有些结可能随着时间慢慢解开,比如你在小学时被同学欺负,时间很短,在成长中慢慢这个结没了,甚至被遗忘。但有些结会一直留着,比如你在学校受到长期霸凌,学校、家长都帮不了你,这个结结得很深。后续你开始工作、结婚,你都不晓得这个结藏在哪儿,直到有一天在职场上你受到同样的霸凌,或者你在婚姻里被“家暴”,勾起你小时候被霸凌的记忆,在那一刹那你的未爆弹可能就爆了。
未爆弹是一个情绪之结。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触发人生未爆弹,若未爆弹埋得够大够深,它被触发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像我书中所讲,未爆弹爆炸时有人爆完就算了,有人爆完不会很快平息,甚至有人会崩溃。在未来社会里,人际关系相互之间似熟非熟,大家没有办法真心去交往时,未爆弹被引爆的机会会越来越多,情绪的未爆弹不分男女老少随时都会爆炸。该书讲的是处理情绪,从我们开始有认知,如何处理情绪是门重要课题。情绪是非理性的,很多人觉得理性才是对的,所以当我们在接触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会想办法用理性的方式解决它。但人毕竟是动物,不是AI机器,情绪不能光靠理性解决。拆解未爆弹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自己的情绪,再处理情绪,当你把情绪处理掉以后,未爆弹被引爆的可能性就会降低,甚至消失。
□在自序里你提到未爆弹是我们自身的情绪炸药,炸药炸开之后不仅是炸弹也可以变成绚丽的烟花。对你来说未爆弹是崩溃这方面更多还是绚丽的烟花这方面更多?
■其实我不知道,无法具体定性。像我在自序中形容“你的灵魂没有冲出你的肉体,那是累积很久的崩溃”。这种崩溃有时崩溃完没有办法再继续人生。与之相反的未爆弹爆炸,清理完炸弹碎片心结便解开。我的崩溃分不同层次,大的崩溃我在书里提到当我父亲突然过世时是一个,只差0.1崩溃。我太太对我帮助很大,她会帮我化解,直到我母亲过世担子才卸掉。
情绪的形成和走路一样,通行一条路,走路可以感受到身边很多细微的事情,当有事发生时,你有时间反应并调整;若骑自行车,速度变快,你身边很多细微的东西会消失,有临时状况时,你的反应会比走路时慢;如果坐车飞速通行时,身旁任何事情都不会被注意到,有紧急情况连踩刹车可能都来不及。在快节奏时代生活就如同把我们装进高速前进的车子里,我对于情绪的处理是费尽所有精力从车上下来,也许没法用两腿走,但我会想办法骑车。
或许大家将步调调慢一些,有些不好的事就不会发生,可以用走路的速度慢慢地过一生。我永远在内心有我的世界,也许外面的世界我必须被迫去应付、介入,但我永远会留一段时间在我的小世界里,用我的小世界去对抗大世界,老实说,我们求什么?多吃一碗饭?多穿一件衣服?我们被时代的巨人滚动的何止是付出了一碗饭的精力,我们是付出了满汉全席的精力还是只能吃到一口饭。
□未爆弹有治愈的一面,你说要让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出口,情绪到一定临界点时,是否爆炸几次也没什么关系?
■多爆炸几次其实没关系。我所谓的情绪并不是我们一般人认知的情绪,而是隐藏在你内心深处会对你造成伤害的情绪。这种情绪,你处理好时你的人生会过得更好,在地狱里造一个小天堂这并不困难,只是有的人不愿意,甚至他觉得这很可笑、很荒谬。我们从小都被教导的是“我”不重要,“我们”比较重要。在整个过程里会一点一滴地流失掉自己,以至于当我们面对世界时,把保护自己的武器缴械了,当有事发生时没有办法保护自己,在心灵上面,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你只要一出门就万箭齐发。我以前最讨厌听到的话是不要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我一听就想说“放屁”,这全是诈骗分子欺骗我们的人生。现在我们羡慕的成功人士根本不是这一套,他们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梦想,所以他们才会创造出很多我们没有想到的东西,等他创造出来我们就去羡慕他,当他成为光芒的中心点时,他反而叫你背弃你所有的梦想实现他的梦想。仔细想你会发现都是骗局,成功人士如果没有梦想就不会成功,他们都是做了自己才能够成功。
每个人都应该想办法做自己,我们做自己并不是为了扬名立万,因为成功人士只能有那么多。我在想为什么没有人在我们小时候教导我们这些,让我们更清醒地过一生,更清醒地选择我们想要的生活,我出了很多书全部都是在质疑很多的事情,只不过我是用比较幽默、诙谐的方式讲出来。
如果一个人要找到出口发泄情绪,他首先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现在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是我们都没有做自己,很多人羡慕我说“你可以做你自己”,但他们不晓得我一路走来历经很多坎坷。我没有聪明到小时候就知道我要做自己。我的成长环境是教导我“你什么都不是、你必须念好的专业、必须要有体面的工作、可观的收入、要有车有房才配做一个人”。我小时候长时间过得不如意,但我父亲对我支持很大,让我知道画画是我喜欢的可以不放弃。另外,跟我的个性也有关系,我的个性比较“轴”,我会觉得这个事情我要就必须要,我不要就不要。我觉得钱够了就够了,不要多,不然可能我出的书至少有现在的1倍多,但这没意义,这就是我要的人生,我宁愿很清楚知道在人生里会碰到什么困难和灾难,当我碰到时我能处理它,我可以接受所有困难,但我不会让它在我心里留下任何情绪,哪怕处理情绪失败了也没事,因为已经尽力了,不会有任何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