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渠竞帆
编者按 近年来,网文出海为中国出版“走出去”闯出一条道路。不少网文作品被海外出版商看中,出版纸书并登上畅销书榜单。各大网文平台相继开设海外站点,以本土化方式运营,圈粉大批海外读者。网文出海也从改编影视剧、出版实体书向开发影视剧、短视频、推广片等多媒介拓展。本报采访相关政府部门、各平台方、出版方等,希望解析网文出海这一成熟模式的发展路径、实践经验、面临的挑战及未来愿景,为更多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提供参考。
相关资料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支持的《2023中国网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网文海外市场规模超40亿元,海外活跃用户近2亿,Z世代占80%,覆盖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多个海外网文APP日活超10万甚至百万。网文主要输出至北美、东南亚、日韩等地区。北美市场最成熟,亚洲传播最广泛。
从受众构成看,18~30岁的Z世代是主要读者,学历层次较高,以女性居多,学生和白领居多。海外男频偏爱幻想类小说,女频偏爱言情类小说,恐怖悬疑和科幻奇幻类题材也较受欢迎。53.6%的海外读者通过社媒了解网文,86.3%的读者通过手机APP阅读网文。
网文具有内容丰富多样、借助互联网传播、翻译难度较低及便于通过多媒介扩大影响等优势,但也面临渠道建设和侵权盗版等方面挑战:如今渠道投放成本大幅增加,成为平台方吸引新读者的主要困境,东南亚相关法规不完善,导致地区网文盗版猖獗。
近两三年来,中国网文登上海外畅销书榜单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2022年,墨香铜臭的《天官赐福》进入英国《书商》杂志发布的7月TOP50榜单。今年1~2月,中国网文在俄罗斯销量增长10倍。越来越多中国文学作品进入俄罗斯外国文学畅销榜前十,在俄罗斯图书联盟发布的上半年销量榜上,墨香铜臭再次凭借两部作品占据榜单冠军、季军之席。蒋湘、天下归元等网文作家的作品也将于今年在俄罗斯上市。
网文平台成为中国网文出海的主力军。据统计,在我国网文向海外输出版权的1万余部作品(其中实体书4000余种)中,阅文和晋江是重要推动力量。2023年,晋江输出作品500余部,其中实体书占2/3,电子书及其他改编形式占1/3,阅文(不含晋江数据)自2023年以来输出近200种实体书版权。
确保平台上作品的多样性,是晋江与外方商务谈判占据主导地位及话语权的重要法则。该公司副总裁胡慧娟表示,晋江为作者提供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在鼓励作品题材类型创新的同时会保护暂时冷门的题材,不会因追求短期利益而轻易“封杀”某个类型。这保证了到任何国家都能拿出对方需要的作品,由此树立良好口碑,提升输出数量和收益。晋江还尝试授权漫画、广播剧周边衍生品,主题甜品店等新型合作模式,形成“网文+”的规模效应。阅文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网文读者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因为喜爱某个题材或追求精神上的娱乐和放松,以及对特定作者的喜爱而成为忠粉。同时他们也会购买纸质书。纸书出版后,通过线上、线下书店销售为作品吸引了更广泛的阅读人群。阅文的版权人员与海外出版商密切联动,主动推荐国内优秀网文IP或海外出版社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最终达成版权交易。对外推荐作品时,阅文制定了严格的作品遴选准则,综合考虑海外出版社定位、目标受众、出版潜力、制作成本、翻译成本、预期销量及潜在收益等方面因素,与外方良性互动后,实现了一部部作品的实体书出版。
俄罗斯埃克斯莫(Eksmo)及旗下动漫品牌Komilfo等出版机构近年来出版了不少中国网文作品,并在市场上成为爆款。尚斯出版社刚刚签约中国网文作家九鹭非香两部作品小说和漫画版俄、日文版版权,该社将通过出版网文及漫画版,开发卡通徽章和周边产品,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尽可能增大网文能量。在法国,中国网文同样掀起热潮。法国最大的中国网文翻译平台——“元气阅读”在当地有几十万粉丝,阿歇特出版集团旗下的“新篇章”(Nouvelle Page)出版社购买该平台的《武极天下》法语版权,两年前出版发行了2万册平装书,通过报亭、咖啡馆等渠道触达更广泛的人群,引起当地读者不少关注。
韩国政府近年来为推动韩国文学海外传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尤其是本届诺奖花落韩国女作家韩江,引发韩国进入韩流4.0时代的热烈讨论。我国政府及相关机构也做了不少工作,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成立网文中心以来,通过举办中国国际网文周、发布《中国网文蓝皮书》及网络小说榜、IP影响榜、海外传播榜、新人榜四个榜单等形式,大力推动中国网文的国际传播。该中心主任何弘表示,网络文学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之一,网文平台逐渐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因此中国作协近年来不断推动中国网文的国际传播。中国作协通过协调各大平台成立海外传播小组,定期召开各大平台联席会议、组织作家、平台负责人海外考察等方式,协调各方形成出海合力。中国作协还将针对国际化创作人才欠缺、各网文平台缺乏专业的海外团队及国际传播的战略规划等问题,开展各类培训,提高作者国际视野,培养编辑、翻译、产业运营和研究人员等各类人才,做好海外“Z世代”国际传播工程,每年遴选重点作品开发多语种版本,以多媒介形式向全球推介,此外,中国作协还鼓励各平台为网文制作并投放宣传片,或转化成多语种广播剧,面向国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