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 华(化学工业出版社)
选题背景:需求与政策共鸣
现在,家长们都戏称自家的孩子为“四脚吞金兽”,而这其中有两个“烧钱天坑”,就是视力和牙齿。假设从小学三年级佩戴OK镜到18岁,仅材料费便超10万元,而这期间需要家长耗费的精力更是无法计算。相较牙齿健康,视力健康问题更具共性——医学防控手段集中,家长具有相似的困惑,且近视防控产品鱼龙混杂。对于孩子的成长问题,家长的试错成本很高,亟须寻求权威指导。
政策层面,自2018年《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发布,近视防控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数据显示,虽然与前一年相比,各项数据都有所下降,但是整体形势依然严峻,仍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也就是说,近视防控是一件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事件,且家庭责任排在首位。这也为此题材的选题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支持。
轻科普策略:从问题切入,重构知识逻辑
传统的科普书常常陷入“百科全书式”的桎梏,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内容体系庞杂。但阅读门槛较高,这里说的“门槛”并不是知识储备、学历上的门槛,而是心境的门槛。在凡事讲究投入产出比的时代,在信息过载的当下,人们更爱“问题—答案”式的高效匹配。为此,我摒弃了教科书式的框架,以“做减法”的思路设计大纲:以图文的形式简单说明眼球的构造,以家长的高频提问为纲,用问题代替直接给出答案,直击痛点。
该模式优势显著: (1)降低门槛:跳过专业术语,聚焦家长最困惑的实操问题; (2)提升效率:作者无须冗长论述,仅需结合临床案例解答;(3)强化传播:每个问题独立成章,适配短视频、图文等碎片场景。但“问题导向”并非万能。当涉及慢性病管理、营养学等复杂领域的科普产品时,片面解答可能会割裂系统性认知。轻科普的边界,在于平衡“精准回应”与“知识全景”。
权威作者:专业与共情的破壁者
作者的选择决定科普书的公信力,经过一番调研,我锁定了北京同仁医院视光中心的宋红欣教授,原因有如下几点。
学术权威:视光学博士、海聚专家,内容天然具备学术壁垒; 临床共情:20年门诊经验,日均接诊百余人,深谙家长痛点; 科普热忱:长期致力于传播科学知识,与编辑思路高度契合。
宋主任的高效沟通能力也令人印象深刻。他半小时内审定大纲,优化问题设置,将门诊经验转化为通俗解答。写作周期仅半年。在后期推广中,他更通过直播连线答疑,以温雅谈吐与专业素养赢得读者信赖。
困境与反思:神话总比真相动听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专家写给孩子的视力书》入选了国家卫健委健康科普大赛,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采购目录,2023年获得了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但销量不足5万册,折射出健康科普的深层矛盾。 GMV困局:图书单价低,难抵直播带货收益,达人推广动力不足;平台限制:医生账号被定义为“知识分享”,切断内容转化链条; 科学保守性:宋主任的科普内容以循证医学为本,真话往往没有神话好听。
当市场追逐“即时解决方案”时,科学提倡的“长期主义”显得格格不入。这一悖论迫使我们思考:如何打破传统边界?例如,联动视觉训练AI课程,将知识落地。
未来方向:“一老一新”突围
“脆皮年轻人”的“情绪解药”:将“问题-答案”的匹配模式升级到“场景化解决方案”,以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方式,利于传播,更可设计周边产品,
“活力老年人”的“谣言粉碎机”:在互联网的时代,老年人更易被谣言裹挟,且传播速度极快,我们更需突出专家与权威,深入社区基层,帮助银发群体看穿“营销”的迷雾,更可设计适合他们传播的图片或视频,让他们更方便地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
纸书的价值从未消亡,它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一场无声的启蒙运动。面对流量时代的喧嚣,出版人需以严谨内容守护理性之光,让每一本书成为抵御谬误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