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原子弹 敬业精神 爱国主义
○曹婷婷
不需要你知道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歌曲《祖国不会忘记》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人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铸就了国家的脊梁,让祖国的名字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毛泽东、聂荣臻、周恩来、钱三强、郭永怀、邓稼先、于敏……他们的名字被书写在光辉的殿堂,让万众敬仰。相比之下,在茫茫人海中,平凡人似乎没有什么能量,也无足挂齿。
然而,举国大计的背后,从来不会是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光辉,而是几万、几十万甚至十几亿人的心血汇聚。
最近,《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入选了“中国好书”月度榜单。这本书以细腻的笔触和翔实的史料,为我们揭开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神秘面纱。它不仅仅是一部科技史话,更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它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些默默奉献、以身许国的英雄们,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新中国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国防屏障。书中固然介绍了毛泽东、聂荣臻、钱三强等人的光辉事迹,但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个个小人物、一个个群体的同样闪着光的身影。它的镜头从来不是对准某几个人的——原子弹研制从来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而是如同一幅长长的画卷,各领域、各职业、各职能的人们轮番上场,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是国家领导人、革命家,也是勤务员和信使;是科学家,也是普通科技工作者;是解放军指战员,也是普通军人;是厂长所长,也是普通工人;甚至还有让出世代居住的土地的本地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做的工作是为了什么、不清楚最后会有什么成果,却要隐姓埋名,甚至背井离乡,只为了一个指令、一份期盼和一腔热血。当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声震颤罗布泊,空中飞舞的每一粒沙尘都是平凡人的汗与泪、乐与喜。
让我们把时针往回拨动:运载第一颗原子弹的特种专用车突然发生事故,不能承担运载任务。二机部的马祥副局长紧急召开会议,但会上提出的几个方案都无法及时完成任务。关键时刻,221厂铁路站长董天祯提出,用客车挂货车,把可以运载原子弹的台车送来。有人质疑说客车怎么能挂货车呢?董天祯说:“有总理说话,铁道部长下令就完全可以办!”马祥听后,果断决定:“就这么办,散会!”运载任务顺利完成。
运载原子弹的火车出发的前一天,沿途就已经站满了警戒的士兵,还有一些部队进行不间断的巡逻,大批民兵负责外围的警戒巡逻任务。在这次任务中,光正规部队就动用了3万多人。专列到达乌鲁木齐后,新疆军区派了三层警卫,新疆军区保卫部部长李子香和副部长都在夜间亲自查岗,自治区公安厅厅长危良在夜间亲自守车。
原子弹爆炸试验前的最后一晚,一个名叫王振禄的老工人睡在遮盖油机的帆布下面。原来10月16日是王振禄当班,他担心晚上油机出事,影响第二天的核试验,所以决定在工作岗位上连夜盯着……
他们之中,有的能够青史留名,有的融入集体的影子,以团队的名字深深刻在中国原子弹的发展道路上。但我相信,当他们、他们的儿女在书中看到那个熟悉的单位、熟悉的番号、熟悉的地点时,一定能从其中看到自己和父辈的名字,并为自己和父辈而骄傲;后来的读者也会像我一样,在敬仰伟人之外,也同样敬佩这些像螺丝钉一样镶嵌在各处的小人物。“原子弹之父”从来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科学家精神”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代称,而是一群人的凝聚。
如今,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望那段光辉岁月,我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感慨和敬意。那些为国铸盾的英雄们,曾经也是某人的父亲母亲、某人的妻子儿女……他们做那一切,只是因为祖国的需要,不为名利。大人物的光辉是永在的,但《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的作者搜寻了无数资料,让一个个可能即将被历史潮水冲淡的小人物的名字也永远记在了这本书中,也让我觉得,也许有一天,我这样一个普通人也能像他们一样成为重大成就的某一环,又或许,在这个全民奋进的时代,我们其实已经成为了中国发展中无数道光中的一道……
回过神来,《祖国不会忘记》的旋律又在耳边萦绕:“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让我们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默默奉献的人们,让他们的精神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同时,也让我们为这本书点赞,向那些用文字记录历史、传承精神的作者们致敬。愿这本书能够激发更多人的爱国热情,激励更多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