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诗歌 鲁奖 编辑
○王晓娜
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是广东省极具权威的文学大奖,荣获该奖项的作品,除了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之外,还必须是具有时代标志性的重大题材,或者具有标志性艺术突破的文学精品,抑或两者兼备。
2023年10月30日,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经初评、终评两个阶段的评选,产生了30部(篇)获奖作品。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林馥娜所著的《诗者的织物(诗歌卷)》荣获该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笔者回顾该书的策划、编校、出版过程,感慨良多,其间有喜悦有收获,有碰撞有坎坷,更有成长和进步。
挖掘诗人及其诗作的核心优势
广东是诗歌大省,写诗者众多,但读者甚少,精品也少。在诗歌市场越来越萧条的当下,策划出版一本现代诗集是需要胆量的。当笔者认真读完《诗者的织物(诗歌卷)》以及附带的另一本《理论卷》书稿后,被作者扎实的诗歌创作功底和深厚的文学理论素养打动,一个念头在心中冒出:与其盯着市场,何不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打造一本纯文学精品图书?何不奔着获奖图书进行编辑策划?于是,笔者进一步挖掘了林馥娜及其诗作的核心优势:
首先,林馥娜是诗歌创作经验丰富的本土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了她作为诗人的主体意识,形成一种可传递的、自我挽救的力量,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是对诗歌艺术的重大突破。她对诗的定义是,“诗是追索存在本质,体验心灵澄明的艺术语言”。她的诗作已超脱诗歌技艺上的纯熟而走向思想之境,她想要自己成为光源,照亮他者,成为水源,滋润他者。在“身上带着满世界的山水/故我与新我重叠在一起”“威尼斯的水/又在我身体一阵阵拍岸”等诗行中,“水”是她笔下一个重要的意象,象征着生命的悸动、幽微的情绪、命运存在的境遇以及肉身和心灵的互相激发与慰藉,诗人以笔为针,精心地编织着一匹丰富多彩的精神锦缎。书名“诗者的织物”中的“织物”意象,源自“珀罗涅珀的织物”这一典故,正如她在诗歌《织物》中所写,“我用诗之线编织珀罗涅珀之织物/在解构与重建中接通你来临的时光隧道”,不同的文化在诗行中形成一种互文关系,使诗歌呈现出更多维、更辽阔的景深。人活着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是林馥娜诗歌创作不断追索的层面,也是她文学主体性的彰显。
其次,林馥娜左手写诗,右手写评论,具有较高的文学理论素养。她同步提交的《诗者的织物(理论卷)》书稿,虽然是一本评论集,但依然表现出她较高的文学积淀和理论素养,《“女我”的主体性确立以及达到边缘共振的可能》和《多元生态及开风气之先的时代经验——广东诗歌40年述略》等文章都是数万字的评论长文,对时代、地域、性别、命运等诗歌中的主题能指皆有自己独到的阐释和见解。这是她身兼诗人和评论家双重身份的收获,也是她诗歌文本的异质性所在。
再次,林馥娜诗歌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已获得文学界的高度认可。她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签约文学评论家、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文学创作一级。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艾云、王立世、黄礼孩、杨汤琛等都为她的诗歌写过评论,给予高度评价。
明确编辑责任,打造扎实文本
作者有写作和发声的自由,编辑有审核和把关的责任。
导向关和意识形态关是第一位的。编辑把好内容的政治观是由编辑的职业特性所决定,编辑作为社会主义的媒体工作者,特别是作为内容生产者,先天地、自然而然地就带有在意识形态领域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成风化人的工作特性和工作职责。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编辑对作者的文本不能止步于怀疑和挑剔,更要热爱,除了理想和信仰要坚守,更要把好导向和意识形态关,才能培养政治敏锐性,从整体上提高图书质量。
“编辑行业,是关于文本的行业”,没有扎实的文本,没有书稿的质量,何谈书的质量?《诗者的织物(诗歌卷)》一书,收录的是林馥娜近5年来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诗歌,总体质量较好,少有别字和文法错误,也不存在暗讽和影射社会的诗歌。具体编辑校对过程中,我们和作者争议最多的地方,在于某些首选字/词、异体字的用法,乃至“的/地/得”的用法。经过细心品味文字的具体内容,细致分析文字应用的具体语境,细微辨析词语内在的含义与情感以及严谨的求证后,作者最终还是接受了我们的修改意见。
重视封面设计和宣传
封面是一本书的门面,《诗者的织物》封面设计打破惯性思维,采用抽象技法,用作者自己所画的“扯线团的猫”为元素,以作者姓名的拼音串联线团缠绕其间,置于书名之上,粗细相间,虚虚实实,给读者以诗意和想象的空间。诗歌卷和理论卷封面上的猫,互为镜像,犹如作者的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互为观照补充,双翼并进,在存在和虚无的写作跋涉中,不断追问,如同作者在诗歌《织物》中所写的,“我用诗之线编织珀罗涅珀之织物/……潜于线团中的你不时探出头来”,意味深远,耐人寻味。
图书出版后,发挥媒体出版社的宣传优势,在羊城晚报官网金羊网、官方APP羊城派、羊城晚报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多次推介,既是对出版社新书上市的宣传,也是对作者创作思想、诗歌理念的传播。同时,我们联合作者,实行纸媒与新媒体并举的宣传思路,在《诗词》报、《文学自由谈》、中国诗歌学会、广东作家网、粤东诗歌促进会等媒体发表书讯、书摘、专家推荐语,扩大图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