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交流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4年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交流会
政产学研各界共话出版人才培养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靳艺昕

  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已成为“大势所需”。202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两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进一步深化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的出版学科专业,为推动出版业繁荣发展、建设出版强国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同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持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

  11月18日~19日,2024年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交流会期间,来自政产学研的各界嘉宾,围绕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建构、创新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机制、数字时代出版专博培养模式几大焦点话题,在3场出版学科专业建设专题论坛中建言献策。

  “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建构“专题论坛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及出版学科专业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展开研讨。高校学者和行业专家普遍认为,要以史为鉴,明确中国特色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多角度、多层面和多领域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为促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学术支撑。

  “创新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机制”专题论坛探讨了当前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关注的重点问题,来自学界与业界的嘉宾代表,在分享中为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机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论坛上,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两方面加强合作。

  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其中,全国新增出版博士点7个、硕士点7个。”数字时代出版专博培养模式“专题论坛关注在人工智能和数字时代的特定背景下,培养出版学科专业博士的教学经验与创新模式。来自高校、出版社、数字出版企业的学者和专家,结合教学实践、业务开展情况,阐述了数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点与难点。

  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建构专题论坛

  构建学科体系 共议学术未来

  11月19日,“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建构”研讨会由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中原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河南大学出版学院、郑州大学出版研究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出版智库工作办公室承办。开幕式由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孔令刚主持,主旨演讲环节由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出版学院执行院长王鹏飞主持。来自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的学界代表,以及来自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等单位的业界专家参会。

  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建构恰逢其时。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党组书记,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认为,明确构建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出版学科体系的定位正当其时。他指出,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应遵循发展和创新的原则,秉持“该坚守要坚守,该发展要发展,该创新要创新”的理念,以马克思出版观为灵魂,加强出版学科专业的原理性构建。

  构建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不仅是对我国悠久出版历史和丰富出版实践的系统总结,更是对新时代出版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贾宏宇表示,近年来河南省积极布局,出版学科专业发展迅速,河南大学出版学院、郑州大学出版研究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智库工作办公室的成立,以及出版学科专业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和实习实践基地共建等,为河南省出版学科专业发展注入活力。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萌芽介绍了该校出版学科专业的发展历程。河南大学于1988年设立编辑出版学的本科方向;2011年获得出版硕士学位点,成为全国首批的授权点之一;今年河南大学出版学院正式成立,还获批了出版专业博士学位点。作为国内第一批出版专业博士点,河南大学正在建立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主旨演讲环节,多位学界和业界专家从学科范畴、编辑出版史、出版业新质生产力、数字时代变革等维度,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专业自主知识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万安伦围绕“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指导下构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主题,指出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出版的属性、功能和价值;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出版的前世今生,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指导下探索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路径。他提出,要认识出版学是大交叉大融合的新文科,所谓的大交叉是同文史哲美等人文学科,经管法等社会科学,工学印刷、计算机、力学等理工学科相结合。

  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梳理了叶圣陶的编辑思想,围绕编辑出版行业的特征、编辑出版工作的性质、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关系等,分享了看法。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方卿聚焦新质生产力,立足出版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问题,提出从出版新业态、出版新模式、出版新场景中,找寻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路径。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林疆燕关注出版学科专业共建与实践创新,论述了学科共建的战略意义,分享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探索实践,并阐发关于学科共建的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蔚华以“论有组织出版——中国特色出版自主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为题,提出有组织出版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延续了中华优秀文化的血脉,新时代下有组织出版也迎来新的转向。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副总经理于殿利就“数字技术新业态下出版理论建设”话题,提出新业态下出版核心概念的调试,理论建设需要历史纵深和哲学思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出版观作为出版理论建设的根本指导等理论建构路径。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全国出版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志强关注“建设中国特色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议题,论述了深刻认识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指出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成果有望彻底解决出版教育发展薄弱问题。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编审、博士生导师孙保营针对“学术出版机构智能化转型的人才困境与纾解”问题,从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构建、数字智能素养提升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原总编辑、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耿相新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论坛总结了出版学的研究对象,探索了出版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路径,明确了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提出建构学科体系和学科框架、夯实出版学方法论和关注多层次立体出版史的未来动向。

  创新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机制专题论坛

  建强创新机制 共谱出版新篇

  11月19日,“产学携手·机制创新·双向奔赴:创新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机制”专题论坛由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凤凰传媒”)与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共同举办,旨在汇聚业界与学界的智慧,深入探讨如何构建有利于出版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共谋出版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吉述主持论坛。

  人工智能时代,出版业该往哪里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张久珍以“出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数据要素分析”为题,从数据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出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和挑战,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优化和完善出版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她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后,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张久珍详细阐述知识基础设施的核心作用,提出以数字化、数据化、计算化、可视化和平台化作为出版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强调强化数据驱动研究能力、形成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及数据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并以“既有文化又懂技术”的出版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理念作为总结,明确了出版学科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政产学研合作如何对出版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张志强首先深入分析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差异,并着重强调专业学位在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专门人才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接着他进一步探讨出版教育的价值和特殊性,指出出版教育需要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详细阐述专业学位的特点和培养方式,特别是实践教学和双导师制度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张志强提出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应协同工作以培养高质量人才。具体实施层面,他认为,当前出版学科专业应吸引来自不同系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专业学位论文要结合行业实践进行选题;全国各地成立出版学院和出版研究院,以及高校和出版机构互聘的“旋转门”制度,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有力推动。

  不同国家在出版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有哪些历史经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副总编何奎通过横向比较国外出版学建设情况,为当下国内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机制创新提供启示和建议。他首先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在共建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强调了政府、大学和企业在推动教育科研与经济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各国出版学科专业的产学研特点,何奎提出,政府应发挥政策主导作用,大学应作为研发主体,企业应作为创新主体参与共建。我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和产学研结合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宏观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设立国家出版传媒研究基金,加大博士后工作站审批,联合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在财税、金融、户籍、社保等方面给予保障等。二是高校完善课程设置和加强前沿性课题研究,加速出版相关学术理论的迭代升级,加大关于新媒体传播技术、新媒体营销、新型出版业态、内容型和渠道型平台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完善导师培养机制,围绕全球出版产业最前沿、企业创新最一线,同企业联合探索和研究具有前瞻性的领域。三是企业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化校企合作,邀请学生到出版机构一线实习实践,鼓励学生树立干中学、学中干的学习观。

  出版机构如何与共建高校紧密合作,创新共建机制?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俊杰阐释了当前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通过分享中南传媒在“政产学研”融合平台打造、特色智库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存在的问题,提出包括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共建高校的主体作用以及共建出版单位的协同作用等一系列建议。他表示,新时代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在知识体系构建、专业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更大合力,通过政产学研整体联动,尤其要让人才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充分发挥强产业链优势,为高素质人才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机遇。未来,中南传媒将继续发挥共建协同主体作用,以实践为引领,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从理论研究、技术赋能、人才引领几方面着重发力。

  论坛上,凤凰传媒与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战略合作协议主要从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两大方面加强合作。科研方面,双方将围绕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应用、虚拟现实应用等行业热点拓展长期合作关系;人才培养方面,双方将加强在培训、实习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南京大学研究院的高质量教学水平,为凤凰传媒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数字时代出版专博培养模式专题论坛

  搭建交流平台 共绘人才蓝图

  11月19日,“学科跨界·能力导向·协同育人:数字时代出版专博培养模式”研讨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理工大学承办,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协办。研讨会旨在搭建思想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数字时代下出版专业博士学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路径。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众主持开幕式。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罗贤甲,以及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出版单位代表等出席研讨会。

  出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理论建设、教学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学科高质量发展助推人才高质量发展,培养出版行业高层次的拔尖人才。对此,柳斌杰提出几点期许,一是要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战略,有效利用数字时代创新资源,为高素质高质量出版人才培养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二是以技术革命、战略需求为牵引,创新出版专博培养模式,注重前沿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推动学科建设范式变革,为培养出版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担当作为、贡献智慧。三是要政产学研同心协力,改革出版学科专业教育模式,把校园教育、实践教育、技术实训共建基地结合起来,培养具备坚定政治信念、创新观念、国际视野和数智技术能力的新时代出版人才。

  出版专业博士点正式批复将培养更多的出版高端人才,进一步充实出版智库人才“蓄水池”。上海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毛小曼表示,出版人才培养进入了高素质发展的快车道,出版学科专业建设也将步入加速发展阶段。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朱新远介绍说,多年来上海理工大学建设了出版印刷人才培养基地、数字传播科学重点实验室、可信数字版权生态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数字印刷工程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平台和基地,未来将进一步强化“理工科办出版”定位,深入推进出版学科专业的文工艺交叉融合,努力为出版行业培养更多优质人才,为上海出版业由“数字出版+”转向“人工智能(智能出版)+”作出贡献。

  主旨演讲环节,发言嘉宾结合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深入分析了出版专业博士培养的迫切需要、交叉学科体系建设方向等重要话题。

  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陈丹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和资源禀赋方面,分享了关于出版专博培养模式建设的构想与路径思考。她介绍了北京印刷学院在打造“出版+”特色教育模式的思路,以出版学科为核心,以高精尖学科和特色学科为支撑,构建“出版+技术”“出版+管理”“出版+艺术”“出版+内容”的交叉融合学科体系。万安伦围绕“数智时代出版专博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分享了数智时代出版的三大转向与专博培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路径。他认为,数字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要将重点放在数智技术、理论修养、科研水平、实践技能、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几方面。方卿以“拥抱或抗拒:面向AIGC的出版人选择”为题,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出版专博培养要求与现状。

  何谓“专与博”?张志强提出,出版博士的培养目标是在出版领域从事创造性工作,引领型、复合型和专家型的领军人才。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李世娟认为,学科共建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必要且重要,要思考出版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现有格局。教育部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胡洁从跨学科视角,带来人工智能时代创新设计领域最前沿的学术研究与行业发展动向,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人工智能创新造物的过程,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迭代发展,其呈现的内容也在质量和类别上迅速覆盖和渗透各行各业。

  出版机构与数字企业从产业视角对出版专博培养提出了具体的人才需求方向。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缪宏才认为,在当今数字时代,要为读者提供个性化读物,出版专博也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出版融合复合型人才。抖音集团副总编辑、媒体合作总经理郎峰蔚结合旗下产品与新闻出版行业、专家合作的成功案例,分享了“新闻出版”与“商业平台”价值共享、系统合作的新做法、新尝试,并提出对掌握交叉领域、熟悉前沿动态人才的需求。理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经理黄嵩以“笃学以践行-数字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型人才的思索”为题,描绘了出版专博的人才画像,提出出版人才培养最终应落脚业务实践、了解前沿技术、打造复合型人才、擅于团队协作与引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稿
   第03版:专题
   第04版:广告
   第05版:黄山书会现场
   第06版:黄山书会现场
   第07版:上海童书展现场
   第08版:上海童书展现场
   第09版:分销新视野
   第10版:分销新视野
   第11版:出版报道
   第12版:出版报道
   第13版:出版报道
   第14版:传媒新媒
   第15版:融合出版
   第16版:中外交流/网文专题
   第17版:中外交流/网文专题
   第18版:作家专访
   第19版:资讯
   第20版:精品精荐
   第21版:中缝
   第22版:中缝
政产学研各界共话出版人才培养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专题03政产学研各界共话出版人才培养 2024-11-22 2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